對睡不好的人來說,往往有一個天大的疑問:我為何睡不著?"我沒有壓力,沒有不好的習慣,也沒有不想睡,一定是腦袋瓜出了問題!"這是很多失眠者的心聲。但,真的是這樣嗎?
其實,了解探究睡不著的原因,是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第一步。不僅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,更因為克服這些造成睡不著的因素,才是解決失眠的終極之路。 一個人要睡好覺,建立在天時地利人和三個重要的基礎。 先說天時,睡眠的時間,得符合日夜生活的節律,也會被身體其他生理節律所帶動。如果失眠者是夜鶯型的體質,但偏偏勉強自己早早上床,當然打不過天然律。而如果生理的節律紊亂,比如進入夜晚反而生理活動旺盛,睡眠也很難逆勢而行。 其次是地利,也就是我們清醒時段的活動量。許多研究發現,失眠的人整天活動量其實是降低的。雖然清醒,但因自覺睡不飽而不敢過度活動。五體不勤的結果只會讓睡眠的發生更困難。 最後是人和,也就是我們內在的情緒。不諱言,睡前的心情起伏,是造成無法入睡熟眠的重要因素。身心亢奮靜不下來,最後只好用一顆安眠藥物解決。但吃藥就沒事嗎?長此以往下來,不但藥物效果褪色,而不想吃藥或害怕藥物副作用的擔心,會取代起初的壓力,成為持續引發失眠的重要壓力。 當然還有包括身體疾病,藥物使用,睡眠習慣以及環境的因素,在處理失眠問題的開始,都必須釐清。很多時候,光透過自己的省察與紀錄,把這些因素整理清楚,失眠就可以不藥而癒。也可以透過睡眠專家的協助,以便更快更清楚地找到失眠的根源,重新找回美好的睡眠。
0 評論
發表回覆。 |